400-123-4567
国潮兴起,非遗传承人或花式推广手艺,或努力创新产品,甚至玩起了跨界。非遗传承,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又是什么?如何在坚守的同时再创新?近日,来自非遗文化领域的在桂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聊起非遗传承的变与不变。
为传统壮绣注入新元素
在桂全国人大代表蓝淋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绣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
壮绣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蓝淋看来,壮绣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用得上,就是最好的传承。
蓝淋(中)在指导绣娘刺绣。
蓝淋回忆,有一年的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大师展区展出了她的六连幅壮绣作品《喜象太平》。该壮绣使用了当时网上超火的蕾丝元素,传统的太阳星芒纹、几何纹元素,还有体现南宁绿城特色的植物花草等元素。作品中,在壮族蓝的基调上,身披壮族纹样的大象形态各异,妙趣横生。
当时,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观展后特地找到蓝淋,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女子说,自己没想到在传统的针线下,壮绣也可以这么时尚,因此对壮绣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女子会不时地向蓝淋请教刺绣问题。
蓝淋正在绣架上刺绣。
这个“插曲”给蓝淋带来了很深的触动: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壮绣很有意义。为此,蓝淋鼓励非遗工作室的设计师们不断创新,适当运用当下流行的元素来设计制作作品。蓝淋说,他们工作室的壮绣白头叶猴布偶,原来的设计中规中矩,改用年轻人喜欢的表情包来呈现后,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
除了要“做”,还要“传”。蓝淋所在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和学校建立了联系,会定期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她认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还要让他们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
推动六堡茶走出国门
在广西的黑茶(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中,在桂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最年轻,她是85后,致力于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怎样才能带动大家一起传承非遗技艺,石濡菲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些年来,她将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编辑成教材,还通过校企合作和开展六堡茶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以及网络直播等方式,推动六堡茶非遗传承出圈。
石濡菲(右一)在制作六堡茶。
随着市场对健康茶类需求的上升,传统的六堡茶逐渐广为人知,也被赋予了更多现代元素,六堡茶奶茶、六堡茶螺蛳粉、六堡茶雪糕、六堡茶面膜纷纷面世。对此,石濡菲认为,在坚守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工艺,研发适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茶产品,是广西六堡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石濡菲希望将来能通过数字化赋能茶产业,实现对六堡茶原料生长、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链条溯源。她建议,通过重走茶马古道,推动六堡茶走出国门,提升中国茶文化的辐射影响力。
“古树焕新颜,古茶飘新香,古道闯新路,让六堡茶这个可以喝的‘老古董’,变成现代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活古董’,这才是对传统制茶技艺最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石濡菲说,只有茶产业兴旺,发展大有可为,才会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的队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石濡菲表示,下一步将把六堡茶的种植和制作,与茶文旅、茶康养、茶研学、茶文创等相融合,让六堡茶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改良发展独弦琴艺术
东兴市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该市的巫头岛、万尾岛、山心岛被称为京族三岛。住桂全国政协委员、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是京族人,非常关注如何保护和传承京族传统文化。
苏海珍了解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山心和巫头岛的哈妹传承人青黄不接,有几年,当地还得从越南请哈妹来哈节唱哈歌。这两年经过增加培训等努力,这种情况才稍微好转。现在,山心岛的公共设施建设还跟不上,妨碍了岛内岛外文化交流。比如,在万尾岛举办的京族传统文化培训,山心岛的京族人想去学习,但交通不方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了加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开发京族山心岛等建议。
苏海珍在教学生弹奏独弦琴。
苏海珍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中国古代的一弦琴与今天京族的独弦琴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独弦琴一度濒临失传。”苏海珍说,经过几代独弦琴民间艺人不断地改良和发展,独弦琴艺术才逐渐恢复生机,但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书籍、教材少,高水平的独弦琴创作、表演人才缺乏,保护传承经费不足等。
苏海珍建议,在中小学和职高长期开设独弦琴兴趣课;在高等音乐院校定期举办讲座,有条件的可开设独弦琴专业;定期培训考核各级传承人,扶持和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另外,要建立独弦琴生产基地,为独弦琴艺术广泛普及提供保障。
“这些建议已形成提案,提交给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苏海珍说,她非常期待意见建议获采纳,助力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