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富联资讯 > 行业新闻

人民币的王牌来了?强逼贬值失败,美媒:中国或已调整计算公式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3-08-14 16:06:01

美元/日元汇率,3个月贬值约20%

6月12日,美元/日元汇率触及24年新低,135.02 。

美元/日元 汇率历来是亚洲货币和新兴市场EM货币的头雁,日元领跌,EM的货币追随。日元这次跌的迅猛,日央行(BOJ)却毫无防守或者紧缩动静,一边是疑惑,一边是惶恐。

日元(BOJ)为什么?日元(EM)将跌去哪儿?

2022年6月6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撰文官方解释了第一个问题(译者:智堡 熊涌)

金融政策の考え方「物価安定の目標」の持続的?安定的な実現に向けて

2021年3月,日本央行为了提高货币宽松的持续性和灵活性,刚进行完“评估”,那时即意识到新冠疫情影响的长期化。之后,在全世界经济活动再次开放之下,俄乌冲突爆发,国内外价格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通胀上涨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欧美许多专家的预想,近期美联储正式开始减码货币宽松的行动。另外,虽然日本的消费者价格比欧美低,但今年4月,日本CPI同比增长超过2%,是2008年夏季以来的头一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央行明确了货币政策持续强劲宽松的立场,与欧美同行不同。

今天,我将穿插对比欧美的情况,来谈谈我国为何有必要继续维持货币宽松。此外,对日本央行如何稳定且可持续地实现“价格稳定目标”,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谈谈有关目前货币政策执行的基本看法。日本央行有必要维持强劲的货币宽松政策,其理由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日本经济仍然受困于疫情,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日本实际GDP的情况与欧美不同,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图1)。今年1月至3月,受半导体和零部件等供给瓶颈延长的影响,以及奥密克戎毒株扩散带来的服务消费压力,实质GDP按季度年化同比下降1%。因此,1-3月的GDP水平与2019年相比,美国+3.7%,欧盟+0.6%,而日本却为-2.7%。按需求部门划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国内私营部门需求(个人消费和企业固定投资)的恢复很弱。这样的状况下,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持宽松的金融环境,坚定支持国内私营部门需求全面复苏。

图 1 2018-2022Q1 美、欧、日真实GDP

第二,由于日本是大宗商品进口国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引发的收入外流使其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图2)。一方面,美国受页岩革命影响,许多资源又是国内自产的,商品价格上涨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收入外流。有一种收入指标将这种贸易条件的变化也考虑在内,称作“实际GNI”。这个指标是将实际GDP、海外投资收益等净收款金额,以及因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的贸易条件变化引发的贸易收入增加或减少汇总计算得出

虽然2021财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为2.1%,反映了经济活动重新开放带动的支出增长,但由于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实际GNI仅增长0.6%。还有,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日元走弱,只是以美元计算的商品价格上涨而已。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上涨,但是日元走弱会同时推升以日元计价的进出口价格,所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般是中性的。无论如何,维持货币宽松以减轻这些不利影响是有必要的。

图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日本经济实际GNI的影响

第三,2%的“价格稳定目标”需要以稳定且可持续的方式实现。

4月剔除食品的消费者价格和预测相差无几,同比增长2.1%,表面上达成2%的目标(下图3)。去年的手机话费降价的影响已经消散,目前的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一方面,剔除食品和能源来看,消费者价格上涨为0.8%,并未明确地反映出能源以外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根据日本央行的展望,2022财年,剔除食品的消费者价格会上涨1.9%,但到2023年,涨幅将收窄至1.1%,届时能源价格的提振贡献预计将消退。消费者价格增长受能源价格上涨的暂时影响而达成2%,这并不代表实现了2%的“价格稳定目标”,在考虑了经济和其他因素的波动之后平均达到2%时,才算真正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维持当前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创造一个使企业盈利、就业和工资增长、潜在通胀温和上升的良性循环。我将在后文中详细解释工资增长对实现2%目标的重要性。

图3 日美欧CPI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日本央行一直积极推动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

具体措施,日本央行在收益率曲线控制的框架下,除了短期利率外,还明确了长期利率的操作目标。在 4 月决策会议(MPM)上,我们维持常规的金融市场调控政策,短期政策利率为-0.1%,10 年期国债利率为“0%左右”。此外,在去年3月的“评估”中,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市场功能、控制利率水平不损害货币宽松效果的角度来看,明确了长期利率的波动幅度保持在±0.25%的适当性。

在这一政策下,日本央行目前正在按所需数量购买长期国债,使10年期国债利率保持在0%~±0.25%的范围内。

此外,在4月份的决策会议上,央行还决定在10年期日本国债利率0.25%的收益率下进行 "限额操作(fixed-rate purchase operations)",原则上每个工作日进行,以坚定划定利率波动的上限,并明确央行的货币宽松立场。 这是因为,提前宣布银行基本上每个工作日都会进行限额操作,将确保市场的稳定,因为市场上有些人一直试图从银行是否会进行限额操作来推断银行未来的政策立场。

事实上,今年年初以来,即使欧美长期利率继续上升,日本的长期利率仍与调整政策保持一致,没有超过0.25%的上限。 由于日本央行的收益率曲线控制以长期利率为操作目标,因此购买政府债券的金额是内生的。 日本央行最近增加了限额操作和政府债券购买量,但与过去相比,购买政府债券的总金额没有显著增加。 此外,自从5月开始执行每日限额操作以来,投标量一直为零。 我们认为,除了过去购买政府债券(JGB)的“存量效应”外,长期利率超过0.25%的情况下,日本央行通过限额操作无限制购买政府债券的“公告效应”,对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如何,在收益率曲线控制下,长期利率在低位保持稳定,使商业票据(CP)、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等融资环境保持宽松,并坚定地支持日本的经济活动。

图4 日本政府长期债权收益率和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数量

在这方面,日本央行3月底举行的题为 "围绕新冠疫情的价格发展问题 "的研讨会上的讨论具有指导意义。在研讨会上,日本央行的工作人员分析了疫情之下欧美与日本凸显出的价格变动差异,并就为什么只有日本持续经历低通胀进行了热烈讨论,日本主流经济学家也参加了讨论。根据讨论内容,我们认为,在日本以稳定且可持续的方式实现2%的目标,其关键将是工资的明显增长,以及摆脱多年来服务价格零通胀。 我们在下文中详细说明这一点。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美国和欧洲在新冠疫情中的通胀动态(图3)。 美国消费者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目前消费者价格的涨幅在8%左右,即使剔除能源后计算,也在6%左右。 在货币政策反应方面,美联储直到去年夏天一直表示,由于价格上涨是暂时的,因此选择容忍,只要对工资或通胀预期没有二次溢出效应,货币宽松政策将继续致力于支持经济。 事实上,当时通胀的主要驱动力是成本推动因素,比如汽车行业这类受供给瓶颈和能源价格强烈影响的行业。 然而,美国的通胀此后大大加快,与最初的预期相反。其背景有二,一是出于对疫情的警惕意识,劳动力参与率没有充分恢复,二是总需求的力量推动价格普遍上涨,不仅是由于供给因素,还由于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近期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招聘与求职者之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约为2倍。工人一直在提高工资要求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胀,这导致包括租金在内的服务价格进一步上涨。因此,美联储在今年3月和5月分别提高了0.25%和0.5%的利率,以期抑制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并且正在传达未来继续加息的必要性。

BOJ认为,美联储的这种政策反应基本上会通过稳定美国经济和价格,来促进整个全球经济的稳定。 然而,在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在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加息步伐加快的情况下,人们指出了一些风险,如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和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外流。有必要密切关注这些风险的未来趋势。【Onearth2020 曾记否,郭主席过去数年已数次正式表达 】

当前,欧元区消费者价格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增加。目前的整体通胀为8%左右,剔除能源后也超过了4%。由于与乌克兰在经济和地理上联系紧密,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而经济前景却越来越不明朗,ECB陷入了抑制通胀还是支持经济的两难境地。到目前为止,ECB专注于支持经济而暂缓加息,但面对最近价格上涨对工资和通胀预期的二次溢出效应,拉加德表示将在7-9月实施加息。

相比之下,日本的消费者价格虽然有所增长,但目前仍保持在2%左右,比西方国家要低。【onearth 2020 我们也有此条件】 但与此同时,这也凸显了日本长期以来难以提高价格的问题。 换句话说,日本的商品价格呈现出与供需缺口相一致的周期性波动,与欧美类似,景观程度不同。 另一方面,与欧洲和美国不同,日本的服务价格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刚性,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几乎没有上升。

为了使日本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左右,服务价格需要维持对CPI做出大约2%的贡献,而商品价格则需要在2%左右周期性波动。 在这一点上,对日本和美国的消费者价格类别的价格变化分布的比较表明,美国在疫情之前,不同类别之间的涨幅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在服务方面,大约为2%(图5)。而在日本,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变化率为零,而且在疫情爆发之后,这种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变。

图5 美VS日 商品、服务和能源价格对CPI的影响分析

尽管日本央行在过去九年中采取了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但未能实现2%目标,其最大原因是,“零通胀规范”一直极为持久。 在美国,2%的规范不是所有经济实体共同遵守的,遵循1%和3%的实体都存在,2%只是一个平均数。 另一方面,日本的零通胀规范意味着每个人都在采取同样的行动,“不改变价格标签”。 经济学家指出,拐折需求曲线的存在是日本价格不可移动的背景之一(下图)。 换句话说,个别公司面临的需求曲线,即使价格略有上升,需求也会大幅下降,而稍有降价时需求不会显著增加,因此,“不改变价格标签”已成为日本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

图6 日本拐折需求曲线的存在

提高工资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这意味着增加了所有企业面临的劳动成本,形成包括服务价格在内的价格逐年提高的局面,并通过提高工资收入来增加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这种表述在6月8日国会上遭到质疑,黑田东彦随即撤回了“家庭的涨价容忍度正在提升”的表述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通过持续且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来维持劳动力供需紧张的局面,其次要确保每年劳资双方谈判中确定的工资增长速度能够反映出通胀的实际增长。

首先,我们来看看劳动力供求的收紧。自2013年以来,在央行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下,经济活动被推高,劳动力供求持续收紧。 而到了2018年左右,在疫情扩散之前,有效职位空缺率已经上升到1.6倍,超过了泡沫时期的峰值,而失业率已经下降到2%-2.5%范围内的低水平(图7)。 在此背景下,“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企业在该市场中调整边际劳动力的过剩和不足),对劳动力供需敏感的兼职小时工资增长了约3%。这种劳动力供求的紧缩预计会蔓延到 "内部劳动力市场",该市场以公司内部的长期雇员为中心。这是因为在日本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基本保持着正式员工的长期雇佣惯例,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往往以经济衰退时期的工作保障为代价而保持松弛,工资增长的速度也往往被限制。 然而,自2018年底以来,海外经济的放缓变得明显,而且,2020年新冠疫情的直接冲击,使得劳动力供求趋于缓和,这并没有导致全职雇员工资的全面增长。展望未来,正如2022年4月的《经济活动和价格展望》(展望报告)中提出的,从2022财年开始,经济增长预计将连续三年超过潜在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劳动力市场条件是否会不仅在外部劳动力市场而且在内部劳动力市场收紧,以及这是否会导致工资的全面上涨。

接下来谈谈反映实际通胀的工资增长的实现情况。 在通缩时期,包括2000年代中期的经济复苏时期,许多公司暂缓了工资基数(基本工资)的上涨。 相比之下,自2013年以来,由于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价格上涨的速度适度增加,工资基数上涨已经恢复,并已连续上涨九年,包括本财年。 然而,过去九年的平均基数增长约为0.5%,与欧美相比仍然很低,甚至与通缩前的日本相比也很低。在3月底的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假设是,鉴于近年来的价格上涨明显低于平均约2%的常规工资上涨,家庭不太可能感知到价格上涨导致的生活成本增加,也不太可能关注价格。 这在最近的经济学中也被称为 "理性的不注意",即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往往对他们判断为没有什么必要的信息不予理会。 无论如何,这一假设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检验,但未来的关键点是,在未来一年及以后的工资增长中,将多大程度上考虑近期2%的价格上涨。

图7 劳动市场条件:招聘职位比例和失业率

企业和家庭最近的通胀预期以及对通胀的看法都出现了变化。 就企业对通胀的看法而言,2022年3月日本全国经济短期观测数据表明 3月的短观,产出价格DI(扩散指数,被认为能够表明未来三到六个月的价格设定立场)已经上升到自1980年初(即第二次石油冲击之后)以来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以及自1990年初(即泡沫结束)非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图8左侧)。 短观还表明,企业对未来一年的一般价格的通胀预期明显上升,达到了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对未来三年和五年的预期也上升到接近峰值的水平(图8右侧)。

图8 企业对未来一年的一般价格的通胀预期

在企业更积极的定价立场中,日本家庭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也在增加,从实现可持续价格上涨的角度来看,这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变化。 在这方面,东京大学的渡边努教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调查(图9):

  • 他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五个国家进行了定期调查,调查家庭对 "如果一个熟悉的商店的产品的价格上涨10%,你会怎么做 "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去年8月的最后一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日本家庭表示,他们会因价格上涨而 "转移到另一家商店",这与拐点需求曲线所暗示的完全一致。
  • 这个结果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国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接受涨价并继续在同一商店购买。 在今年4月份进行的调查中,日本的调查结果发生了变化。 换句话说,表示转移到另一家商店的受访者数量明显减少,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接受涨价并继续在同一商店购买,这与欧美的结果一致。虽然这些结果本身有很大的误差,但有一个假设是,在疫情的行动限制下积累的 "强制储蓄 "可能导致家庭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提高。

无论如何,目前的关键点是如何在日本家庭由于存在强制储蓄等因素而接受价格上涨的同时,尽可能维持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如何从2023财年起将其与工资的实际增长(包括基数增长)联系起来。

图9 东京大学的渡边努教授的价格增长调查

结论

我今天谈到了为什么日本央行认为货币宽松政策是必要的,以及工资增长对于可持续和稳定地实现2%的价格稳定目标的重要性。

日本经济仍在疫情的阴霾下恢复,收入方面也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下行压力,根本不具备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当前收益率曲线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地维持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政策,坚定地支持经济活动。 与外国央行不同,日本央行并不面临经济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权衡,所以它完全有能力从货币角度继续刺激总需求。

在4月份的展望报告中,日本央银还公布了其对消费者价格(剔除了食品和能源)的展望,以便从数量上明确解释其对价格基准的展望。 根据这一展望,在宏观供需缺口改善和通胀预期上升的背景下,预计2024财年消费者价格同比增长率应上升至1.5%左右。 为了实现这一前景并走向更稳定的2%目标,我们有必要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使工资和价格能够协同上涨。

日本央行打算维持其坚定不移的货币宽松立场,以提供一个有利于工资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将最近通胀预期的增加和价格上涨容忍度的变化与价格的持续上涨联系起来。


BOJ 老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言以蔽之,日本经济高度的外部依存度和域外经济收入占比高企的经济结构特点,以及日本长期的低通胀负利率特点,使其有充分条件继续宽松,因为宽松的代价之一,货币超常规贬值,对于日本经济结构来说,利大于弊,而其中损失的国家政府信用,反正与美国美元高度依存,不怕的,还能配合美国的美元回流计划。

但作为亚洲的标杆国际化货币,日元的超常规贬值,必然也会加速拉爆其他亚洲国家的短板,什么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谁暴露的经济问题越多,越先被拉爆,当然,能冲击到韩、中的货币和资产当然。。。上佳。人民币的预期贬值压力仍然不小。

作为少有能应用MMT的政府,为什么不用。把MMT理论放一边不谈,日本央行BOJ 是有采用日元竞争性贬值的“成功经验”的,上一回大幅宽松和日元贬值是在2013-2014年,BOJ老大黑田东彦,首相是安倍。通过“汇率操纵”和“扔包袱给亚洲其他国家”的策略(和当今类似),日元带头竞争性贬值,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过推高美元指数,继而加剧美元出逃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加大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资产跌价的压力。当时人民币有效汇率跌去了约10%,当然也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在2014年开始去库存和加杠杆,房地产市场和权益市场(A股)走出一波长虹。 那一波应对又在2015年6月和2016年9月“被迫”戛然而止。

往事如风,并未随烟而去。2022年6月的人民币,和当时略有不同,经历更多考验,也面临更多压力。但历史总是在惊人重复,特别想说一句,BOJ真是玩的一手好牌(最怕LIUMANG 有文化)。如今美元兑日元汇率过了134的点,再往下探到150的预期越来越多。

对日本来说,确实别无选择,保出口,保宽松,跟随美元,“没皮没脸超级兑水”学名MMT,日元离避险货币越来越远。日本大搞MMT的这一棒对滞涨的加磅,新兴市场甚至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压力正在加速增大,而由货币贬值引发的本币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济危机压力越来越大。

三四月份我说小日本贬值既预示,最终也会推动亚太竞相贬值,也肯定能带动人民币,虽然日元在人民币贬值的诸多理由中只占一部分,甚至不能说是较大的一部分。

但是想想当时那些反对的人说的话,就觉得好笑。

不过中国的贬值目前看还是可控有序的。

在贬值的同时,国债期货的行情是走的很牛的。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输入通胀会提升。

意味着竞争力弱的诸多其余经济体将面临东亚群狼+美元通缩虎的双重绞杀,会发生许多债务违约。

至于美帝是否能顺利达成第一阶段货币工具降通胀的战术目标,还得看。

如果中国一边贬值,一边以大量消耗美元外储为代价,对国内消费实施高强度补贴,同时逐个季度推出中国商品人民币强制结算份额阶梯的话。

人民币贬值不仅不会让美国降通胀,反而会助推通胀。

当然,我对这个期望值也放得很低了。

所以我认为美帝可以达成第一阶段目标。

全球经济会因为这种游戏,而陷入相当一段时间的衰退,我仍然维持今年一季度时定下的判断,衰退大体要维持到2025年。

而且2025之后也只是一次小型复苏。

会紧接着一个比这次更加强大的经济危机。

直到欧盟轰然解体。

中日韩贬值,带动东南亚贬值,这能把欧元往死里逼。

我们该如何阻止美国人利用欧元区的重伤口吸血回血呢?

很难,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

如何在未来两次衰退潮中阻止美利坚合众国重建足够的税基,尽力遏阻它减少公共债务杠杆率,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最大的挑战。


看到评论区有人谈论中美G2的问题,我想说,G2是绝对不可能的,想都不用想。

美国的本质是一个在巨大海岛上的海洋贸易掠夺型文明,对美国来说,国运的最长远之计就是不断削弱欧亚大陆板块上的大型陆权帝国的组织度。

而中国如果要成为G2,中国因为自身传统和地缘强制性作用影响,必然保持非常高的组织度。

一旦中美组合成G2,中国凭借在世界岛和组织度的优势,综合国力很快就会超过美帝。而且到时候在世界岛另一端,比如选择俄国毛子和法妖做合作伙伴,收益很快就会超过和美帝合作。

美帝就算傻了两代总统跟你合作G2也不会连着傻第三代。

英镑跌15%可以,欧元跌20%可以,日元跌30%也没问题。

人民币跌12%,不行啦,你国要完啦。

目前,美元兑日元145年初是115,美元兑欧元1.018年初0.88,美元兑英镑0.89年初0.73。美元兑人民币7.08年初6.36。

2020年初,美元兑日元102,兑欧元0.85,兑英镑0.75,兑人民币7。

你们不是想让中国完蛋吗,得先日本欧盟英国完蛋,然后中国和美国进入跑毒决赛圈看谁先死。

等人民币完成国际化,你美元往死里加息都没关系,就现在来看,第一,中国大宗能源贸易已经往人民币结算转变。第二,中国产品正在以更高端的形式进入全球市场,挤压欧美日。第三,中国的基建输出也是人民币形式。第四,中国领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正在影响着东盟和东亚的支付生态。

还是得感谢美帝啊,没有美帝撺掇俄乌战争,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的推进中俄人民币结算,现在连天然气都开始用人民币了,伊朗委内瑞拉表示加大力度。没有美国的霸道行为,东盟也不可能如此快的拜码头,什么亚投行,一带一路,recp,无一不是美国把人往我们这边推的结果。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但是很少有人提到目前我国正处于2008年以来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没有之一。在这种状况下为了维持经济的活力,释放稳定的信号,央行不得不采取和美国步调相反的利息周期加剧了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暴跌

在介绍当前中国经济的具体形势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单3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提升能源保供能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首单300亿元特别债由中国国新作为发行主体,期限5年,嵌入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产品发行,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中央发电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投资人踊跃认购,最终票面利率2.65%,低于同类同期限债券市场平均利率。

9月中旬,国新保供特别债以2.65%的超低利率发行成功的消息,在非标圈内掀起轩然大波。可能普通读者对于这个新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但要知道目前官方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4.35%,国新的这款产品的实际融资成本已经达到了同期贷款利率下浮40%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容我卖个关子,在三个例子都讲完后,统一介绍。

9月22日银行承兑贴息一览

首先向各位读者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银行承兑汇票。顾名思义,银行承兑汇票即银行承诺兑付票据的简称,由于有着【银行承诺兑付】这一前提在,因此其信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在大部分交易场景中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视同于现金等价物(当然,随着包商、锦州等银行相继出现问题,部分小银行、农商行的承兑汇票已不具备信用价值)。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具备两个要素:票面金额和兑付时间,如一张500万、6个月银行承兑汇票,意味着持有者从开立之日起6个月后即可以拿到500万元现金。如果你持有1个月后即需要现金怎么办呢?这就是所谓的【贴现】,当你执行贴现操作时,只用支付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贴息】,即可拿到等同于票面金额的现金。如一张1月1日开立的、票面金额500万、6个月银行承兑汇票,如果持有者2月15日去银行贴现,则只用支付2月15日至6月30日的贴息即可拿到500万元现金。

可能这么说完,各位读者还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我们来对比以前2019年的承兑贴息率和当前的承兑贴息率。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6月,银行承兑汇票贴息大概在5%-5.5%左右(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35%),而上图所列的2022年9月,银行承兑汇票贴息已经骤降至1.7-1.9%(远低于同期贷款利息4.35%)。

shibor仅两年半以来的变化情况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为SHIBOR(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代表银行间互相借贷的利率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8月底、9月初的时间段,1M期的银行间借贷利率已经低至年化1.5%,极度接近2020年疫情最为猖獗的2、3月份的历史极低值。

综合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2022年中国金融市场中,无论是标准品债务、非标准品债务、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均在过去的9个月中显著降低。即使抛开前述各位读者未必能完全理解的晦涩概念外,读者可以看看你们银行手机APP的各种理财收益,现在还能找到4%以上的吗? 请各位再回忆一下今年以来你们的“理财活动”,是否开始以银行大额存单为主了?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以上变化,我们下一章就来再深入的刨析一下。


2022 年上半年我国 GDP 56.26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 % ,如何解读?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我另一篇文章中的几个概念,最关键的就是现代货币扩张的流程。

一个现代国家货币总量的扩张并不是真正有一台印钞机在印钞,现代货币扩张是通过央行=》商业银行=》市场进行逐级传导的
假设有A、B、C三家企业同时向银行申请贷款,毫无疑问银行要审核三家企业的资质情况。根据最终审查结果,A企业得到了85分,B企业稍差但也有70分,C企业被银行认为经营情况不佳,仅得到了60分。假设该银行规定70分以下的企业不得对其批复贷款,那么上述例子里A、B两家企业可以得到贷款,并且贷款总量A>B,C企业则不能获得贷款。
对商业银行来说,放出去的贷款是他的资产(贷款人需对他还本付息),存款是负债(要对储户还本付息)。当进入货币扩张周期时,央行向商业银行传导的货币增加了,即银行的负债增加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产去匹配,那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就会提升。因此当央行的货币供应总量变多后,银行天然就有动力将负债转换为资产。但是符合前文“70分标准”的企业总量不多,所以银行不得不降低门槛,要么将评分标准放宽,让大家都能得到70分要么将允许贷款的分数线降低到50分,从而将更多的负债转换为资产。在这个过程中,信用得到了扩张,货币也实现了央行=》商业银行=》市场的三级传导。

在复习完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看2022年的情况。很多读者其实都知道,在2022年过去的9个月中,政府已经多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包括但不限于4月25日准备金下调、1-8月多次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发放,全年专项债的快速发行,以及始终高于10%的M2增速等等。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流动性的注入,对于改善中国经济的表现(至少是数据表现)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各中原因如何,想必很多读者都非常好奇。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国经济与房地产是深度绑定的(在此不做详细介绍,有兴趣我会在其他回答下单开回复)。由于2020年9月房地产三道红线政策的推出,导致全国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头部企业)出现了普遍的流动性危机,进入2022年后,房地产无论是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还是拿地面积均出现同比大幅度下降:

房地产销售出现大幅下滑
新开工面积长期萎靡不振
由于三道红线管控,房地产企业无力也无意愿进行土地购买
最终导致房地产投资同比显著下滑

以上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公布数字。之所以说中国经济和房地产深度绑定是因为随着房地产行业出现显著滑坡,连带着家电、部分制造行业(如玻璃等)、装修、设计、施工等等行业均出现了大幅度萎缩,而以上行业的下滑、萎缩又导致众多行业从业者在消费上的表现变得愈发保守。更可怕的是,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往往超过30%,开发商拿地意愿的下降导致了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叠加今年频发的疫情支出和减费降税支出,许多地方政府正在面临着改革开放后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中国经济在2022年一、二季度的表现不佳,此时随着央行不断的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我们现在来模拟一下商业银行可做的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同样是经济学里的“理性经济人”,他总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上文中,原本85分的A企业、70分的B企业都能得到银行贷款,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尽管有着资产负债率的担心,但出于对自己贷款安全性的担心,银行不得已将前文所述的“贷款标准”收紧、从严,最终结果可能是85分的A企业都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了

聪明的读者已经发现了一个经典的负反馈:经济表现不佳=》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表现不佳…… 各位读者试想一下,在之前繁荣的年代里,通过消费贷获得低息贷款,投资收益较高的信托产品(甚至是去购买股票、基金)的做法比比皆是;但在今天你们还愿意增加自己的贷款,用贷款去投资股权、信托产品甚至股票或基金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因此经济的衰退周期,其实本质就是信用的衰退周期,各位读者作为投资者而言,在经济衰退周期任何行业都是不安全的,你只愿意选择收益相对固定但安全的投资形式。读者如此,银行业是如是。因此,银行作为社会最大的投资者,另一个潜在的负反馈已经形成:经济表现不佳=》银行担忧贷款安全=》上调贷款标准=》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经济表现不佳=》银行担忧贷款安全……

在前文我们提到了银行承兑汇票贴息利率和SHIBOR利率的显著降低,即是银行上述心态的最真实写照。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和SHIBOR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基于银行信用产生的业务(银行承兑贴现,基于出票行【承诺兑付】;而银行同业拆借,借款人同样是银行),对于不愿意冒险的银行家们而言,贴现、银行同业拆借都是符合前文所述的收益相对固定、但非常安全的投资形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贷款,毫无疑问这两种业务形式是非常安全的。因此2022上半年大量央行释放的流动性,由于避险的需求而疯狂涌入了票据贴现、同业拆借两个业务领域中,在一波银行业内的内卷浪潮下承兑汇票贴息和SHIBOR拆借利率不断走低,达到了历史的低点。而本应注入到实体经济领域的流动性,在银行避险、提高风险偏好的选择下,变成了在金融行业内部体内循环

当然,大量注入的流动性(或者叫超发的货币)不可能一点都不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这时候同样出于避险的考虑,金融机构最优先考虑的并不是贷款的收益,而是其本金的安全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国新(本质上只是个通道公司)以2.65%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0%的价格发行的针对国有资源企业的贷款,可以看到现在几乎所有国企都充斥着大量花不掉的资金,一个锂电池或是新能源车项目会引来惊人的两三百投资者参与A轮或是B轮投资。而与之相对的月之暗面,是大量中小微企业仍然拿不到价格低廉的银行贷款,是制造业的流动性危机仍然没有缓解,是房地产行业就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

在本章的最后,让我们通过当前M2和M1的走势图来总结一下本章的核心观点:

M1增速长期低于M2,经济处于明显收缩周期
“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M1增速长期低于M2增速,可以被简单的理解为银行的资产端增速要弱于其负债端的增速,资金选择以存款的形式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而不是将资金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循环系统。根据上图所示,历史上M1低于M2时,我国的经济都处于相对较为艰难的时间段。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全社会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不良预期,而不愿意冒险进行投资行为,为实体经济循环注入流动性;而这种出于对自身保护的措施,反而加剧了经济的继续向下,形成了经典的负反馈系统。而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主动向银行系统提供流动性,希望银行能将流动性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但流动性总量可以改变,人对于未来的信心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于是一种空有流动性,但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而没有“足够安全的”资产去匹配流动性的滞涨局面就此形成,这就是2022年1-9月中国经济的本质。

前面我们粗浅的分析了中国经济当前的情况,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这件事很多作者也都正确的回答了,我就不做过多介绍了。我只再额外举一个例子:

2022年9月22日美联储加息75个bp后,两年期美国国债基金收益率达到了4.0%。结合前述我描绘的当前国内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以及国企实际融资成本在2.5%左右的事实,聪明的读者都能够想到了,假设没有外汇管制,大量的中国流动性全部都会被加息的美国吸走,以完成【从中国贷款,到美国投资】的无风险套利。应该说外汇管制挽救了本已危如累卵的中国经济,给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去解决自己内部存在的经济问题

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犹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还远远没有结束。而对于国内来说,市场贷款意愿本就已经非常低了,一旦进入加息周期,原本已经非常稀少的需求会被继续打压,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因此国内不敢轻易结束实质的降息周期。在此背景下,基于人类的获利本性,由于中美天然存在着套利空间,中国的流动性必然会向着高利息的美国流去。因此人民币必然承受抛压,美元也就天然抢手,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依然存在。

在今天(2022年9月26日),央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汇率避险衍生产品,操作过程中企业远期购汇、银行需要即期购入相应外汇,会给即期人民币汇率造成贬值压力,反过来又影响企业远期购汇行为,两者互相强化易造成人民币快速贬值。外汇风险准备金计算公式为:当月外汇风险准备金=上月远期售汇签约额 *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因此,央行提高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金融机构需要向央行交存更多准备金,而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提高报价将成本传递至企业,抑制企业远期购汇,增加投机行为的摩擦成本。目前人民币已经触及7.16,根据弘则研究FICC的看法,人民币汇率会继续贬至7.2,在7.1-7.2震荡,甚至有概率突破。

如果各位读者能够通读全文,相信能够理解弘则FICC这个分析的理由。本次汇率的贬值压力来自三个方面:美元的强势、国内的弱复苏、国外衰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大趋势。在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国内情况)没有改变逻辑的情况下,单纯靠增加摩擦成本的汇率政策将不改变基本面和贬值趋势。

全文完,这是本人第一次在知乎更新完,给自己鼓个掌!

我真不想再回答汇率问题了。

我出个暴论,即使人民币兑美元跌到10对知乎里的99%的人都没影响。

你有美元资产么?有。那美元升值你该高兴。

你都是人民币资产?是。那汇率管你屁事。

你所在行业是出口大户?对。那人民币越贬值越有利你出口。

你要进口?要。大宗商品的出口国不是用人民币结算或者互换,就是自己国家货币汇率跌的比人民币还惨。芯片和高技术,美国人又不许卖。

你想投资?想。并购收购美国不批。

你搞融资?搞。美国加息加上通胀,你用美元融资嫌亏死得不快?

那你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对中国又有什么意义?

除非你想现在润,成本可能更高了。问题是傻到你这样的现在润了,对我们中国人和中国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再说了,脱钩懂不懂?脱钩就是没关系了。其他都脱钩了,货币能不脱钩?真完全脱钩,人民币兑美元就是个有价无市的虚活儿,不论汇率是多少兑多少,只要不兑换就没影响。

现在美国净出着让中国对美元需求越来越低的烂招,万一哪天中国不需要美元了,公开不接受美元,那着急指不定是谁呢。

6.5的时候买了3万美金外汇,现在大概9%的收益。。。

7.1的时候出了5000美金了的...

听说美联储11~12月还会继续加息。

现在没理由换回人仔呀,持到年底再说吧,话说我国内银行120万的存款,现在缩水缩成翔了,招行理财累计100万,月收益1400多。TND


补充下:

外贸圈的老板,时刻都在关注汇率,人民币贬值一毛,最开心的就是他们,Paypal的美金提出来,多出来的那部分,都可以省掉一部分员工的工资了。

比如一个外贸企业每月的员工支出在50万人仔左右,过去6.3的时候,是79365美金,老板从香港银行提回来79365美金。

如果来到6.5,就是76923美金,省下了一万多人仔;

如果来到7.2,就是69444美金,都快省了六七万人仔了。

所以当你在外贸圈,哪怕你不关注汇率,你身边的业务员也会整天帮你关注的,这也涉及外贸行业海关退税等内容,所以汇率是外贸人是生活话题,这和我个人能力无关,我也是听同事们扯谈,加上现在理财不行,基金不行,所以有这个计划。

另外就是经济行情不好,只要美国还是镰刀,没办法呀,只能跟着势走呀,外贸行业也是,去年开始订单量就暴跌了,广东这边倒闭了很多外贸企业,我这也准备转行的了。

简单来说,还是跟中M关系有关。

原本谈好了,流浪气球 事件后,又快速恶化了。

没有我们价廉物美的出口商品,老M是很难控制通胀的。

最近看老M数据,通胀又抬头了,美元指数大涨,非美货币汇率下跌,顺带着人民币开始贬值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人民币之前都到过7.3了,现在还没破7,能有啥影响呢?顶多就有一些输入型通胀罢了。股市里面,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股,已经反弹了。

有因必有果,通胀克星就是我国!

最近的人民币出现大闸防水,一泻千里的下跌。汇率从4月初的6.34,下探至7月下旬的6.75,跌幅超过4000基点。即使躺在家里什么都没做,按外汇计价,国人手上的钱就已经打了折。



来源:MSN

一、停摆的工业

人名币贬值趋势从今年3月初现端倪,同一时间点也是上海疫情加速爆发的时候。而本次的人民币贬值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三月伊始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工业。

1、有人愁

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国际商品的稳定供给高度依赖中国制造,而中国的商品理所当然的需要人民币购买,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稳中带涨的底层逻辑。

但一场世纪疫情让全球供应链都出现了问题,让中国经济至今仍未回归正轨。

居家隔离的命令一旦下达,就意味着国内的工业需要无限期搁浅。2022年3月,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两个月的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2月份的贸易出口总额较去年12月9%的增速下滑24.9个百分点。同年3月,中国大陆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数量创22个月来首低。

那为什么工业不行了,货币就会贬值呢?其实,国际上的汇率是货币本身的价值体现,背后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实力和信用。

为什么美元的价值高,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虽然现在的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但它仍是世界上流通性最强的货币。美元可以换来石油、大豆、芯片;虽然人民币没有美元强势,但世界也认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可以换来服装、电子零部件和义务小商品。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本次的上海疫情过于严重,直接导致中国兑换商品的能力大打折扣,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贬值了。

2、有人欢喜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就在人民币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元却在一路高歌。

不同于人民利益至上,全国上下严格管控的中国,空气中流淌着自由气息的美国,连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也都是不痛不痒,况且,早就不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挣钱的美国,是全球第一粮食生产国、第一原油出口国以及第一高科技拥有国。

说到底货币的汇率体现的还是一个供需关系。义乌小商品可以不买,但是原油跟粮食能断吗?同时,借势俄乌战争和全球供应链的中断,美元指数更是更上一层楼。



来源:新浪财经

二、美国的加息

除开停摆的工业,今年的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是人民币贬值的另一重要原因。

1、接连不断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2点,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2.25%-2.50%区间,为连续两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今年第四次加息。



美联储,全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本质上是一家独立的私人银行,同时也是美国联邦债务的最大持有者,它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和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从货币层面分析,本次美联储接连不断的加息,为的就是在市场上寻找国债接盘侠,回收美元,进而推高市场利率水平。传送带式的接连影响下,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将会越来越少,美元也就越来越值钱。

2、超发是事实,升值也是事实

按照书本理论,一国货币如果超发面临结果将是该国货币的贬值。但实际情况并不会像书本理论说的那样循规蹈矩。目前市面上的美元是超发没错,但是美元贬值了吗?恰恰相反,不但没贬值反而还升值了。

其实,美元的超发早就已经是台面上的事情,当美国当局政府得知只要自己不断印钱,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时,超发就变得势不可挡。 美元的印刷成本只需要相当于人民币的5毛钱,一张面值为1的美元和面值100的,印刷费相差无几。因为和石油等一众紧俏商品的强烈挂钩,美元变得无所不能。只需要花5毛钱就可以买来任何想要的东西,印刷齿轮的时速跟美国人感染新冠的速度有得一拼。



从新冠之后,美国各类政策放水34万亿美元,全世界都在接盘这些水份。美元的超发对各国经济都有着严重影响,为了不被美元侵蚀,各国的货币也实行超发。

同样在2020疫情年,欧元从3月至10月超发1.5万亿欧元用于救市。当年,欧盟27国名义GDP下滑至13.3万亿欧元,同比实际缩减6.2%。按年度平均汇率核算,该GDP接近15.2万美元,人均降至3.4万美元。同期的美国,仅同比实际缩减3.3%,完成的GDP超过20.95万亿美元,人均6.3万美元。与欧盟人均相比,美国人均是其两倍。

虽然大家都一起超发,,但是其他国家的经济数据实在太烂了,美国经济还是比较稳,所以大家宁愿拥抱美元。

而美元升值的内核来源于美联储的加息。加息意味着美元回流,各国需要把借到的美元还回去。对于中国来说,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国际资本外流冲击,致使人民币也被动贬值。

3、双重压力

根据中债公布的月度数据,境外机构6月份减持中国国债约559.11亿元,单月减持规模为2014年以来最大。2-6月,境外机构累计减持1993.4亿元中国国债。



实际上,自今年2月份以来,境外机构就一直在减持中国国债及其他人民币资产。截止6月底,海外机构分别减持了13%的中国债券,包括7.9%的中国国债和21.4%的商业债券。

疫情的封控下的经济不景气加上美联储的加息和中国央行的降息促使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持续加深,更让市场资本向美元避风港靠拢。

三、出头要靠熬

面对如此跌幅,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央行在今年5月减持了22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国央行的美债持有量13年来首次跌破1万亿美元。一般来说,中国不会轻易抛售美元,但本次央行大量卖出美债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为了在强势美元周期下,减缓人民币汇率跌幅过大的压力。

1、锋芒显露

当年奥巴马、川普为什么都要求美国制造业回流,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现在的美国经济实力有多空心化。

美国最新GDP总量为2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巅峰时期的30.0%跌至如今的24.0%左右。2021年,中国GDP达到17.7万亿美元,且占全球经济的比重1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5%。

而这些数据都是中国一步一个脚印拉高的。即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苦哈哈还赚的少,但仍然咬牙坚持,谁让咱技不如人。但付出总有回报,现在世界的发展都要看中国的脸色。人民币汇率更是从1998年的1:8到现在的1:6,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基建、生产创造出来的。

2、中国耗得起

1875年美国就在世界老二的位置来回磨蹭,直到1890年才成为世界第一,到了1975年前后才把日不落帝国耗到落日,稳坐宝位。

既然美国耗得起,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更耗得起。

摆在中国面前的事实是,2021年,美国人均GDP 6.98万美元,约为中国的5.5倍,且美国在芯片设计、品牌文化等软实力方面 非常强,到现在中国的很多工厂都依靠苹果生存,所以与第一位的距离还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拉近。

不过随着我国在新能源产业越来越领先的地位,吸引到了全球龙头企业特斯拉来加码中国。当人民币吸引到的产业资本的越来越多,以及一带一路的持续深化带来更好更深入的国际关系,到那时,中国也就熬出头了。

四、结语

美联储鹰、鸽派的转变预示着未来进一步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对人民币造成的贬值压力也将进一步削弱。虽然现在疫情反反复复对于出口贸易仍有影响,但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总出口额111417亿元,增幅13.2%,总进口额86605亿元,增幅4.8%。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24812亿元,碾压德、英、法,且完胜风头正劲的越南。强劲的出口经济对于作为封闭货币的RMB汇率提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那些极度看空人民币的,似乎只是停留在中美降加息差别的恐慌以及对于目前疫情管控能力的悲观中,他们并没有看到中国发展经济的决心,和世界格局的微妙变化。

经过昨日沉寂以后,今日美元攻势又来了,不同寻常的是日元几近140,与4月时候美元横扫非美货币的架势一模一样。

彼时,人民币因此也出现贬值,几千基点成了短期常态,最终将汇率从6.3逼到6.8,算上时间的话,力度还是不小。

前两天美元向110发起强攻,人民币汇率跌到了6.9,到6.93就不动了,现在可是卷土重来了。

此次拉上日元共同作祟,有点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详说。



最近美媒(以彭博社为主)一直说一直说,连华尔街都快信了,即每天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调整不合理,和市场预期差距大,眼看说了半天没用,现在又开始另一番言论,即我们的计算公式变了。

自从鲍威尔表态今年美元加息不停以后,美国似乎异常激动,疯狂炒作人民币汇率,以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都在说。

我们先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么回事,再谈背后美国到底要干什么?



“计算公式”

人民币中间价每日都由央行公布,作为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核心参考,目前公式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

前两年公式里会有多一个参考——逆周期因子,即人民币中间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CCF)。

这就是所谓计算公式,彭博社说人民币最近贬值的少就因为中间价计算时又加入了逆周期因子。

那么这个逆周期因子(CCF)是个什么,为什么美元动不了人民币,美媒一直炒作,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

实际上2017年的时候央行说过逆周期因子怎么算,即(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逆周期系数。

调整系数和逆周期系数都是各个银行报价确定的,也就是说当天这些银行买卖人民币多少,然后他们自主确定,这个是不得而知的,而且可能每日都不同。

结论来了,根据人民币中间价公式,前两个属于市场决定,后者则在我们管控范围,意味着美元无论用什么手段,只要逆周期因子在,就是让美元大失所望,甚至大败而归。

当然为了人民币更加市场化,一般情况下有收盘价和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就够了,若美元狙击我们,那就得上手段了。

之前国内商业银行测算过,引入逆周期因子后,通常会对汇率回升贡献60-80个基点,相当给力,有机构预计如果2018年我们不用人民币这个王牌,汇率跌的时候在6.97是挺不住的,最低可能是7.10-7.15。



美国要干什么

如此频繁地针对人民币汇率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正逢美国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美联储联合华尔街想在中国“淘金”。

不过由于美国当时与全球为敌,金融攻势只在货币体系脆弱的国家造成伤害,像土耳其、墨西哥等等地方被美元卷走相当可观的财富。

如今,美国想干两件事:

第一件拉日元上车,正好也回到了上面一个疑虑。日元贬值最大的好处是利于融资,尤其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资本一边希望扩大规模增强稳定性,一边更想捞多的好处。

这个时候资本去日本转一圈再回流美国,美元收割的财富何止一点半点:

例如欧洲资本出去100亿欧元,即便是今天如此不堪的情况下今年欧元兑日元也升值了近1/6,那么融资规模即可增加到约117亿欧元。

若是欧洲资本直接去美国,年初来看只能流入114亿美元,去日本过度一下就变成了117亿美元。

拉日本是为美元“抢”得更多,针对人民币则是怕我们挡路,别看美元今年一直加息,实际上收割的财富大打折扣,有一大部分来了我们国家,还有一些被大宗商品出口大国分担了,例如印尼、巴西。

这就是美国要干的第二件事,只有让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动静,外国资本才会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以人民币为标杆的第三世界国家。



回到本质上来,假如我们真的动用了逆周期因子这个王炸,必然是美元不怀好意,鲍威尔都把话说得够明了。

用了这张牌,可以保汇率无忧,否则纯市场机制下,美国利用金融手段搞个羊群效应,对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是影响很大的。

再说明白一些,美国与华尔街联手,再喊上所谓盟友,再施压其他国家,推动卖出人民币操作,想想都知道美利坚的阴险不一般。

因此,在美元中长期可能强势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一定要稳,即便是贬值也不能过度,毕竟如果美元强势一年,人民币一直不动也未必是个好事,贬一贬也正常。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富联娱乐-富联注册-富联官方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

平台注册入口